在全球范圍內,約有 84.2% 的蛋雞目前仍然采用傳統的養殖方式。
在推進可持續生產與消費、食品餐飲鏈升級浪潮中,非籠養雞蛋被賦予更多現實意義,在可以降低人畜共患病發生風險并為下一次傳染病全球大流行做準備的同時,亦可以給企業戰略轉型提供支撐點,并為日漸分層的消費者提供更多食品選擇機會。
與此同時,隨著消費者對動物福利和食品安全關注度的提升,以及全球多家知名企業的積極推動,尤為是全球知名餐飲品牌雄心勃勃的承諾與支撐,非籠養雞蛋的生產和消費正逐步成為全球趨勢。
全球已有2500家食品企業做出非籠養承諾
在非籠養浪潮中,雞蛋生產商首當其沖。然而,較早發起承諾且已公開做出承諾的企業多數是餐飲品牌商和食品制造商。據全球動物福利聯盟(GCAW)最新發布的2023年全球非籠養進展的相關數據顯示,當前食品行業中有超2500家公司承諾過渡到使用非籠養系統的雞蛋供應鏈,其中許多已設定在2025年前完成過渡的截止日期;雖然在一些地區正取得進展,但在其他地區,如果要實現承諾,就需要加速過渡(圖1)。
從統計的40個國家企業承諾排行榜中可以看出,各個國家做出相關承諾的食品企業數量差距比較明顯;其中,美國以723家企業遠遠領先于其他國家和地區位居全球第一,接下來是德國(419家)、法國(384家)和英國(330家),另外加拿大、波蘭、巴西和西班牙均以超過200家的數量位居全球第二梯隊;相比之下,我國則以86家企業的數量位居榜單第20位,在全球處于中游;而伊朗則以不到10家的數量排在最后一位。
此外,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協會(CIWF)于2024年發布了2023 EggTrack報告,該報告追蹤了444家食品企業做出的715項非籠養承諾的進展;其中有511項(71%)承諾報告了其進展,非籠養平均轉型率為75%。
世界各國非籠養進展差異據世界蛋品協會(IEC)數據顯示,在全球范圍內,約有84.2%的蛋雞目前仍然采用傳統的養殖方式;非籠養約占全球蛋雞數量的15.8%,包括了兩種情況:12.4%的蛋雞被收容在室內非籠養系統中,而另外3.4%則可以在戶外運動場中活動(以2020年數據為主)。
然而,“2023年全球非籠養進展”報告顯示,全球非籠養雞蛋的供應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非籠養雞蛋比例存在較大的差異,從0%到約95%不等(圖4);這意味著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在采用非籠養系統進行雞蛋生產,而另一些國家和地區則仍然主要采用傳統的籠養系統。
目前,有關非籠養領域的一些術語在不同經濟體存在表述差異。在歐盟、英國,非籠養系統主要被分為Barn(被描述為雞只在舍內自由生活,可理解為舍內散養)、Free Range(放養,有封閉的活動外廊、移動雞舍等多種形式和有機飼養)。
在美國,非籠養雞舍系統通常被描述為Aviary(散養),而很少提及Barn。美國蛋品生產商聯盟(UEP)將主要的非籠養雞舍系統分為三類:Multi-Tier Aviary(多層散養)、Single Tier Aviary(單層散養)、Hybrid MultiTier Aviary(混合式多層散養),這三種系統均強調需要提供專用的產蛋箱、持續的飼料和水、棲息區域和抓撓、覓食和沙沐空間。在中國、日本,Barn更多被描述為舍內平養/平飼,Aviary更多被描述為立體多層散養(圖5)。
參考資料:
摘自 蛋品世界WECD 公眾號